药食同源产业分会

  • 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药食同源产业分会简介

    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药食同源产业分会,是严格遵循国家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注册登记的法律法规,经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严格审核批准后成立的非盈利性非法人二级分会。在药食同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分会肩负着推动产业学术进步、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以及国际拓展等多方面的重要使命,致力于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

    一、分会核心使命与工作方向

    (一)学术文化深度交融

    分会积极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精心搭建理论与实践紧密互动的优质桥梁。一方面,通过组织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汇聚国内外药食同源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药食同源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内涵,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积极促进理论成果向产业实践的有效转化,鼓励企业将先进的学术理念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中,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政策精神精准贯彻

    分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密切关注国家在药食同源产业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通过组织政策解读会、培训课程等形式,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了解政策动态,把握发展机遇,引导企业合规经营,促进产业在政策框架内健康、有序发展。

    (三)产业趋势前瞻引领

    分会紧密顺应国内外药食同源产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发布产业研究报告、举办产业趋势论坛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市场信息和战略建议,帮助企业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分会致力于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在药食同源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通过设立创新奖励基金、组织创新竞赛等活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药食同源产品。

    (五)产学研用协同共进

    分会加快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步伐,积极搭建企业与专家学者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通过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分会领导团队

    (一)会长:魏爱生

    魏爱生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在中医药领域造诣深厚、成就斐然。他不仅是广东省名中医、首批佛山名医,还是国医大师传承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此外,魏教授身兼数职,担任香港人文与自然技术研究院学术与资历评审委员会主席、广东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糖尿病大数据分会会长、广东省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会医养融合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隆量态Life Length Treatment创始人。魏教授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分会的发展提供了高瞻远瞩的指导和引领,是分会发展的核心领军人物。

    (二)副会长

    曾鹏、董建国、陈伟平、蒙德林、赵林华、格日乐、梁文成、陈增华、李智恩、刘振浩、李军、林瞰、马丽等业内精英担任副会长。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背景,在药食同源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副会长们积极参与分会的各项决策和工作,为分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共同推动分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秘书长:董建国(兼)

    董建国秘书长在分会日常运营和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分会的各项活动和工作,确保分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董秘书长凭借其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和高效的工作能力,为分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常务副秘书长:张心语

    副秘书长:戚振红、曾令芳

    三位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开展工作,在分会的不同业务板块中积极发挥作用。他们分别负责分会的学术交流、会员服务、对外合作等工作,为分会的各项业务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保障,共同为分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分会地址与联系方式

    (一)分会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 55 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 405 - 1

    (二)联系电话

    张心语:13925443864

    四、建设宗旨

    分会秉持“传播药食同源养生文化,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建设药食同源研发基地,加强药食同源会员交流”的建设宗旨。通过广泛传播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和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药食同源的认知和接受度;积极推动药食同源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设高水平的药食同源研发基地,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药食同源产业的繁荣发展。

    五、业务范围

    (一)标准政策研咨并举

    组织开展药食同源产业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联合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产业实际发展的标准体系,确保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深入开展政策性研究,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和决策建议,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把握发展机遇,规避政策风险。

    (二)技术服务精准支撑

    开展与药食同源相关的技术评估、评价、评审和咨询服务。凭借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对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和评价,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和创新的方向。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人才培训系统提升

    开展药食同源产业相关的能力提升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药食同源的理论知识、产品研发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药食同源领域相关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交流平台高效搭建

    搭建药食同源新产品、新技术的协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实力、交流创新成果的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平台的搭建,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

    (五)学术产业活动丰富

    开展学术交流、产业论坛、技术推广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通过活动的开展,分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产业发展动态,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同时,组织境内外参观、考察活动,拓宽企业的视野,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研发基地网络构建

    建设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基地网络,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加强各方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建研发基地,开展联合攻关和项目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研发基地网络的建设将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七)国际市场拓展助力

    推动药食同源产品走向“一带一路”,积极拓展国际产业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活动,提升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国药食同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八)行业年鉴权威编撰

    编辑出版《中国药食同源产业年鉴》,全面、系统地记录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市场动态等信息。年鉴将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参与编撰,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通过年鉴的编撰和出版,为药食同源行业提供一本权威的参考工具,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