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医药》

气候对上古文明发展的影响

远古及上古文明的发展,是为了生命能更好的生存及生活,是为了将生命之火能够持续的燃烧下去。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的迁徙、发展、壮大及种族和文化的交融,在这一段历史长河中,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变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学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始祖是非洲人,而古人类出走非洲的原因有专家认为是第四纪冰期的间冰期,非洲气候显著变暖,而冰盖大面积溶解导致了洪水泛滥。可见气候对文明的发展及延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地球自诞生以来,气候变化就一直影响制约着生命的演化,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脚步。气候历经多次冷暖交替,全球变冷时(冰期),地球处于冰河时代,全球变暖时(间冰期),全球万物复苏。距今300万年前,地球进入第四纪,开始出现人类,人类先祖慢慢学会加工石器,晚期智人向现代人进化。气候以冰期-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周期并不稳定,旋回的周期以万年计,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目前地球处于第四纪大冰期,50万年来出现了5次冰期,每次冰期平均持续7万多年,而每次间冰期平均持续2万多年。目前处于1.1万年前开始的间冰期。大约在7万年前,地球进入末次冰川期,并一直持续到1.2万年前。但在11700年前,地球开始走出冰川时代,气候发生全球变暖趋势,曾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的猛犸象开始出走东北,消失于西伯利亚。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暖,万物蓬勃生长,原始先民也开始离开了原来居住的洞穴,开始逐渐向更适合居住的平原迁徙并定居下来。

随着环境和气候的稳定,先民人口数量开始急剧增长,仅依靠野外采集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部落族群的生存需求。聪明的先民们开始了原始农业的探索及实践。中国北方先民开始种植粟和黍,南方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中东先民在两河流域种植小麦,从此,人类文明由狩猎采集步入农耕文化。在距今10000-8300年前,全球气温上升,农耕文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古代先民发展制陶技术,这样更有利于储存生活用品,人类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工具,渐渐摆脱大自然诸多束缚。

8000年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北半球大量冰川融化,尤其是加拿大的劳伦冰原的大融化,崩塌冰融水注入北大西洋,大量冰水混合物奔向北冰洋,诱发洋流紊乱,导致全球发生“干冷事件”,地学史称“8200aBP事件”。干冷事件过后,全球气候进入大暖期,亚洲夏季风平稳增加,东亚气温普遍高于现今,而在中国中原地区,大象奔走于密林,扬子鳄隐藏于河边,鱼虾成群生活在河湖中,其中有这样一种鲤鱼尤为繁多,古代先民大量捕捞食用,大量鱼骨堆弃在一起,随着遗址掩埋而保存至今,它就是龙州鲤,属于中国特有物种,现今分布在广西西江上游,相当于现今的广西一带。

地球科学数据显示,华北平原气候,年均气温较之今天高出2-3℃,冬季最低气温高于0℃,降水较之今天多出1/3,气候温润造就大批良田,先民陆续创造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同一时期,现在远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当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在距今7000-5700年前全球气候处于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温暖湿润的适宜气候,决定了原始社会的长足发展,我国北方地区步入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原始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但是这种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全球气候开始出现波动异常,以5400年前为界,前300年亚洲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后400年,降水小幅度逐渐增加,随后又剧烈减少,导致我国北方仰韶文化衰落,地学史称“5400aBP事件”,这种不幸的情况并不是只发生在中国境内。同一时期,非洲撒哈拉地区,湖泊萎缩、开始出现沙漠化,当地人开始迁往尼罗河流域。

接下来的800年,因为气候改变带来的文明的变革更加明显。即5000-4200年前,全球气候开始转好,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黄河在华北平原四处游荡,黄帝部落生活东部平原区,面临着洪水的劫难,生存环境变得恶化,黄帝率领部落开始迁往高地,从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进发,从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挺进,为部落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与居住黄土高原的炎帝部落,展开了一次殊死之战,史称“阪泉之战”,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蚩尤所率东夷族部落,长期生活在滨海地带,遭遇洪涝灾害和海平面上升,双重诱因挤压部落生存空间,蚩尤率领部落开始西进,与炎黄部族大战于逐鹿,蚩尤为此丧命、部族被融合,史称“逐鹿之战”。

如果说上面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变革,那下面因为气候带来的变化则是颠覆性的。公元前2200年-2000年,全球经历了200年干旱期,亦称为“4200 aBP事件”,导致全球范围文明的衰落,古埃及的古王国终结,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国消亡,印度河哈拉帕文明向下游方向迁移,直接影响就是“南涝北旱”南方地区,洪水滔天淹没大片良田,南方古代先民流离失所,江浙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在通向文明门槛之前发生衰落,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干旱,黄河冲积扇下游,山东龙山文化亦开始衰落。

但幸运的是这一时期,河南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属于温润的的亚热带气候,原本河湖遍地、树木丛生,经受长达200年干旱事件,湖水萎缩、湖岸裸露,造就大片良田,适合中原先民开垦耕作,曾经泛滥成灾的黄河,河水流量开始减少,大禹又治理十三载,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最终开启华夏第一王朝。公元前1800年-1200年,夏商之际,大象仍奔走在中原大地,梅树和竹子生长中原地区,商王武丁时代,甲骨文记载打猎捕获大象,气候温润适宜,利于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增加,极大促进加工业发展,青铜冶炼技术到达了顶峰。华夏先民用自己的智慧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紧接下来出现的第一次小气候冷期,即公元前1200年-700年,寒冷气候导致作物减产,民不聊生、易于发生社会动荡和战乱,在中国,在这一波气候变冷的过程中,随即发生一系列动乱事件,公元前1046年“河竭而商亡”,周族部落在武王带领下灭商,公元前842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民发动“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出镐京(西安),公元前771年,“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边游牧民族迫于生存,长期频繁南下侵扰周朝,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而在西方世界,长期处于“希腊黑暗时代”,地中海东部的青铜文明衰落,宫殿和城市都被毁、丢弃,居民定居点变的更小、更少,意味着经历了饥荒和人口减少。

先秦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上古时期的结束,但是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结束,第二次小气候暖期,2700-2000年前(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左传》记载,鲁国(山东地区),冬季冰房采集不到冰,且生长有梅树和竹子,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东西方文明在同一时期“共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上古时期的辉煌时代,西方,步入希腊-罗马时代,“无数风流竞折腰”,据史学资料统计数据,自秦汉以来的2000年内,31个盛世、大治和中兴,21个发生在温暖时段,3个发生在由冷转暖时,2个发生在由暖转冷时段,而在15次王朝更替中,11次出现在冷期时段。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气候、地理等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文明的传承是否会延续下去。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智慧和征服大自然的勇气。华夏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的幸存者,先民们用自己的双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人们从生活经验中也慢慢开始了对医药的启蒙和探索,并且创造了很多属于那个时代的奇迹,乃上古医药。